秦始皇嬴政这一支嬴姓先祖,在当时尚未发迹建立秦国,所以也跟随造父这一支称赵氏,时间大致始于秦国始封君秦非子的祖父“太几”之时。秦非子的五世先祖“恶来”与造父的四世高祖“季胜”乃是亲兄弟,在当时紧密的血缘联系下,秦非子这支嬴姓后裔继续称赵氏也在情理之中。
后来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的开国始祖。从这时起,秦非子的后代便拥有了因封地而来的“秦氏”,比如秦非子之子本名就叫秦侯,秦侯之孙本名为秦仲。但在秦国发展的早期,其在名义上的身份地位,直到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改元首称秦王之前,都没有显著提升,史料记载中对秦始皇这一支嬴姓后裔,也一直以嬴姓赵氏为准。
赵武灵王称赵雍:赵氏彰显身份地位
赵武灵王赵雍,作为造父的直系后裔,出生于赵国公室,自呱呱坠地起,便承载着赵氏家族的荣耀与使命。在先秦时期,贵族阶层极为重视氏的传承,因为氏代表着家族的高贵血统、社会地位以及政治权力。对于赵武灵王而言,赵氏是他尊贵身份的象征,是其在赵国乃至整个战国政治舞台上的鲜明标识。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祖父赵敬侯时期,通过三家分晋,正式成为诸侯,赵氏一族也从晋国的卿大夫家族,一跃成为一国之主。赵武灵王继位后,更是凭借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让赵国的军事力量实现质的飞跃。他带领赵国军队南征北战,攻灭中山国,开拓大片疆土,使赵国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军事强国。在这一过程中,赵武灵王以赵氏之名,统帅赵国军民,赵氏不仅是他的家族姓氏,更成为赵国国家力量的象征。若称其为嬴雍,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反而无法凸显他作为赵国君主、赵氏家族核心人物的特殊地位与权威,也不符合贵族阶层以氏彰显身份的传统习惯。
秦始皇名号的演变:秦氏崛起与时代变革
秦始皇嬴政的名号演变,则更为复杂,与秦国的崛起壮大以及时代的发展变革紧密相连。在秦国早期,嬴政的先祖虽为嬴姓赵氏,但由于秦国国力相对弱小,在周王室及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并不突出,所以在对外交往和内部称谓中,多以赵氏相称。可是,随着秦国历经数代君主的苦心经营,尤其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迅速强盛,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到了嬴政这一代,他继承先辈遗志,凭借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此时的嬴政,已不再是偏居西方一隅的秦国君主,而是统治天下的“始皇帝”,其身份和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称其为赵政,显然无法匹配他至高无上的皇权与尊贵身份。秦氏,作为秦国公室的专属姓氏,承载着秦国数百年的奋斗历史与辉煌成就,此时成为嬴政彰显其统治合法性与权威性的最佳选择。称嬴政为秦政,既体现了他作为秦国国君的身份传承,更象征着秦朝这一全新王朝的崛起与昌盛。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姓氏制度也逐渐发生了重大变革。在长期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姓与氏的界限日益模糊,逐渐走向合一。人们开始将姓与氏同等看待,不再严格区分其在“别婚姻”与“明贵贱”方面的功能差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嬴政被称为嬴政,将姓与名直接相连,也符合当时姓氏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而嬴姓作为秦朝的国姓,在秦朝建立后,更成为天下共尊的象征,嬴政以嬴姓示人,也意在向天下宣告他作为秦朝开国皇帝的正统地位与无上尊严。
结语
秦始皇嬴政不被称为赵政,赵武灵王赵雍不被称为嬴雍,看似简单的名号差异,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姓氏起源与分化,到贵族阶层对氏的尊崇,再到国家兴衰、时代变革对名号的影响,每一个因素都在这两位雄主的名号选择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这不仅反映了先秦时期姓氏制度的独特魅力,更生动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让后人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那段波澜壮阔的战国风云与秦汉交替的历史进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