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门的城墙基。记者 王一 摄
民国时的钱塘门老照片
庆春路走到底,望湖宾馆对面,湖畔居边,这块往常游人如织的地段,最近却有点神秘——
几块板遮住了过往行人的视线,踮起脚往缝隙里看看,不过是一个黄泥坑,但工作人员却个个一脸郑重的表情。
里面到底在搞啥花头经?
1
杭州最古老的城门,建造工艺却很先进
昨天,这份好奇终于得到了权威解答——“这里挖出了古钱塘门的城墙基,这座城门是杭州最古老的城门之一。”杭州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唐俊杰指着地下说:“杭州历史上有过多座城门,例如庆春门以前叫菜市门,武林门以前叫余杭门,只有这座钱塘门,虽然几经战火、拆毁又重建,但历朝历代都没有改变称谓,地理位置也没有变过。”
为了找出古钱塘门的地理位置,唐俊杰当初和考古工作者们,经过精细排查,最后在湖畔居边上挖出一方长约10米、宽约6米的大坑。挖到约1.5米深时,坑底露出了整齐划一的条砖,正是当年钱塘门下的墙基。
古钱塘门,何时有之?有一派观点认为是隋朝时候建的,也有说是宋朝建的,众说纷纭。
挖出了墙基,唐俊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五代北宋的时候,就有了钱塘门。“五代北宋造城墙用的条砖,和南宋时期的不一样。中山路考古发现的南宋御街可以和这里相互佐证。”
墙基上没有凿洞的痕迹,唐俊杰从这点推测,钱塘门是券顶墙门,而非中国古代门楼中很常见的“圭”形排叉柱式。所谓排叉柱,就是在地基上打好一个个洞,然后把木柱一根一根插在地基上。这种木质的墙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着火;后来出现的券顶墙门,建造工艺的技术含量就高多了,用砖头一块一块垒成一个门洞,承压能力强,而且砖石构造能防火。唐俊杰说,考古中临安发现的一些古代的大型排水沟,都采用券顶构造。
看来,杭州人造钱塘门,早就用上了“高科技”!
2
钱塘门究竟长啥样,老照片上的它很沧桑
钱塘门是杭州城的西门,古时,西湖在城外,钱塘门就是西湖的东界。从现存的城墙基可以看出,钱塘门并非是朝着正东的,而是有点儿斜,面向东南方向。
目测墙基,钱塘门约有4米宽。当年风貌如何?翻开历史,找找钱塘门的前世今生,这里自古就是杭州城的重要枢纽。
隋唐时,钱塘门附近(今天的教场路一带)就是钱塘县政府所在地,一出此门便是西湖。
看着眼前的城基,南宋繁华鼎盛时的钱塘门究竟是怎样一番人间烟火?唐俊杰说,大家可以去历史博物馆看《武林旧事》展,“展出的会子(注:南宋时候的流通货币)上,就印着当时钱塘门的样子。”站在今天的湖畔居旁,遥想当年,每逢灵隐进香的日子,成千上万的香客,都从这里出城去天竺诸寺进香,“钱塘门外香篮儿”的说法由此而来。
不过,因为衔接了西湖和杭州城,在战乱年代,属于攻城要道的钱塘门可说是命运多舛。元骑兵攻城略地,到了江南水乡,马蹄子施展不开,下令把全国所有的城门都拆了,钱塘门同样未能幸免。元末,张士诚占领杭州,也是从钱塘门打进来的。
几起几落,几拆几修。市档案局里还保存着一张近百年前的钱塘门老照片。据介绍,这张照片大约拍摄于1919—1924年间,还是外国人拍的。照片中的钱塘门上有一座飞檐重楼歇山式的城楼,宽五间,灰筒瓦顶;城墙高度超过三丈,宽三丈。城墙上长满了茂盛的藤草,平添了几分历史沧桑感。
民国时,为修建湖滨路,当时的政府拆除了钱塘门至涌金门之间的城墙;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修建延伸环城西路段,残余的西城墙北段也被拆除了。昔日起着重要作用的钱塘城门逐渐被历史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