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看展君~
今天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博物馆扫地僧的这条微博。
最近看了不少青铜器资料的看展君忍不住评论显摆了一下。
不仅回答了问题,还抛出了一个进阶版问题,引来了网友们的各种讨论嫌弃。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文化十分发达,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明明是国之瑰宝的青铜器,却常常由于名称生僻难认使得参观博物馆的小伙伴们满头问号。
via @陕西青年文博志愿者联合会
看展君决定开一个小课堂~带大家认一认生僻难读的青铜器名,辨别一下各式青铜器的用处。
所谓民以食为天,吃货在人间。作为吃货,看展君决定今天先从食器说起~
// 青铜器小知识 //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据古文献记载,中国尧舜禹传说时代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青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青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暂时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与中国古代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 关于食器 //
我们大吃货帝国在“吃”这件事情上,从来没有将就过。从青铜器的食器种类之多,可见一斑,分别有鼎(dǐng)鬲( lì)甗(yǎn)簋(guǐ)簠(fǔ)盨(xǔ)敦(duì)豆(dòu)。
1.鼎(dǐng)
关键词:煮肉的承肉的锅、国之重器
食器C位必须是知名度最高,名字也相对最好读的鼎了。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作为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最重要的礼器之一,青铜鼎是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 via网络
2.鬲( lì)
关键词:做饭的锅
鬲是一种中国古代做饭用的炊器。青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鬲是后世许多炊煮器的母体,如甗、甑、鼎等器形都是由鬲演化而来。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善夫吉父鬲 via网络
3.甗(yǎn)
关键词:蒸锅、礼器
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
甗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lì(是锅),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就是笼屉,甑底部本身就是网眼),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三联甗是妇好生前蒸饭或祭祀时使用的器物,不仅铸造精良,造型更是非常独特。当时大多数的主妇标配甗为联体铸造,三联甗却是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实用度爆表!
中国家博物馆·三联甗 via网络
4.簋(guǐ)
关键词:碗、礼器
簋字对于帝都和广东的同学来说应该不陌生,帝都的簋街和粤语经常说的“九大簋”都是这个字。说到这里,北京广东的吃货们应该GET了!
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祭祀时盛放黍稷的礼器。相当于现在的碗,多与鼎搭配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所以广东同学们的九大簋是多么的丰盛啊~
一般为圆腹、侈口(向外张开的口)、圈足、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周利簋 via网络
5.簠(fǔ)
关键词:承食器、礼器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又称“胡”或“瑚”。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青铜簠产生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战国消失。其用途与簋相仿,属食器。一度与鼎、豆等重要礼器放在一起的铜器组合之一。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西周伯公父簠 via网络
6.盨(xǔ)
关键词:承食器、礼器
盨是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故宫博物院·杜伯盨 via网络
7.敦(duì)
关键词:承食器、礼器
敲黑板!这个字作为青铜器是读duì!
敦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
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上海博物馆·战国镶嵌几何纹敦 via网络
8.豆(dòu)
关键词:酱料碟、礼器
豆,古代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豆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不同地区的豆样式还不一样哦~
作为礼器与鼎、簋、豆、簠、笾、鼎、铏、盨、罍、爵等配套使用。古代贵族或君王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商代晚期青铜花觚 via网络
虽然青铜器器名晦涩难读,但都是国家级珍宝。这些食器承的不仅是食物,更承载了中华文明背后数千年的厚重历史。
同学们要记得温故而知新~继续关注看展君,从青铜器青铜到青铜器王者,so easy~